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主要有獨資和合作兩種模式。獨資模式下研發人員受跨國公司單方面直接管理,有利于跨國公司掌握研發方向和自主性以及充分利用中國高端人才。是大多數跨國公司的首選;合作模式下研發人員主要是中國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科研人員,常見形式有項目委托、聯合研發、建立培訓中心等,相對于獨資來說,這種模式更有利于跨國公司了解和應用國內最新研究成果并為未來發展儲備人才。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人才本土化戰略對中國人力資源狀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才吸引效應、人力資本培育效應、人才流動效應和人力市場效應等四個方面。
一、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人才吸引效應
跨國公司以其良好的薪資條件、優越的研究環境等吸引了眾多研發人才,從一定程度上留住了中國的人才,體現了人才的價值、發揮了人才的作用。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創造了大量的研發崗位和就業機會。據商務部統計,2010年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各類“研發中心”超過1200家。摩托羅拉公司在華研發投資達8億美元,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和杭州等6個城市建立了18個研發中心和實驗室,研發人員總數已接近3000人。與此同時,跨國公司研發機構的大量進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對落后的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吸引優秀人才的困難程度,給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的人才招聘帶來了巨大壓力。
(一)正面效應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十分重視對高校應屆畢業生的招聘和選拔。吸引了大批剛畢業甚至肄業的研發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挽留了一批原本希望出國深造的研發人才。阻止了中國優秀研發儲備人才向海外流失。人才外流是眾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難題,它不僅浪費了東道國大量的教育培養資源,甚至有可能造成東道國人才質量的整體下滑。據教育部2009年統計,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達到139.15萬人,回國人員僅39萬。回國率為28%。高素質人才流失已成為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而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創立了與國外相近的研究環境,吸引了大批研發人才在本國就業,為中國解決人才外流問題做出了有益嘗試。
跨國公司傾向于選擇有跨文化經驗并對本土環境有一定了解的研發人員,這有助于吸引研發領域的海外中國留學生和華人學者回國從事科研工作。促進海外優秀人才回流。根據教育部統計。2008年度與2007年度的數據比較,留學回國人數表現出增長態勢,留學回國人數增加2.49萬人,增長了5.95%。微軟中國研發集團和上海美國通用電氣技術中心的研究人員中海歸人員和有海外工作背景的均占1/3。
同時,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帶動了中國整體研發環境的改善,吸引了眾多海外人才回國創業。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北京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中共有1.2萬名留學人員。由留學人員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累計超過4800家,分別是10年前的12倍和20倍。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給已經在本土就業的科研人才提供了更加優越的研發崗位、更好的平臺、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學習機會,對本土科研人才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有網站調查顯示,國內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有過數年工作經驗和科研基礎的28—45歲青年科技人才中,產生過到外企工作想法的人占總調查人數的74%。超過60%的畢業生認為進入外企是其工作的第一選擇。
跨國公司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人才吸引效應,吸引眾多高端人才。與其優越的研發環境和先進的管理體制密不可分。在研發環境方面,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投入大,并擁有世界一流的先進設備和技術作為研發基礎,能提供更多的培訓和深造機會。研發的軟硬件環境都明顯優于本土科研機構。根據經濟普查的數據,中國僅有一成工業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研發經費只占企業銷售收入的0.56%。而早在2004年,在華外資企業R&D經費強度就已經達到了4.51%。在管理體制方面,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的員工待遇明顯優于本土企業,跨國公司不僅提供了更好的薪資福利條件,其企業文化和管理體制對研發人才也更具有吸引力。
(二)負面效應
跨國公司以其優秀的研發環境、深厚的研發基礎和先進的人才理念在中國形成了巨大的人才吸引力,從而相對降低了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的人才吸引力,給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的人才招聘帶來了巨大壓力。目前,中國每年培養的軟件專業畢業生有5萬多人,其中進入外資企業或出國的占50%。本土機構只有在人才招聘上付出更大成本。才能應對跨國公司的人才爭奪。而從整體上看,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的人才吸引和培養體制方面與跨國公司有較大差距。整體實力遠不如跨國公司。將更多的成本用于人才招聘,則意味著用于人才培養和機構發展的資源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進一步阻礙本土機構人才吸引力的提升,可能使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人才吸引陷入惡性循環。
與此同時,大量人才從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流動到跨國公司研發機構,造成了本土機構的成本損失。由于流出者和流入者人力資源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流失高質量的雇員或流失具有較大潛力的雇員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將是長期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導致企業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受到限制,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而且,人才的流失容易造成團隊工作績效和企業凝聚力的下降。進一步造成企業發展的障礙。
二、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人力資本培育效應
跨國公司重視研發和員工培訓,尤其是研發機構。具有完善的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機制,員工可以在科研開發、創新與管理過程中經受鍛煉和學習經驗。由于跨國公司研發機構的發展離不開與中國高等院校的合作,這也為中國高等教育體制的創新、專業人才培養等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人員的待遇水平仍遠低于發達國家同類研發人員,研發人才的技術絕大多數被跨國公司壟斷,不利于本土技術人才整體人力資本的提升。
(一)正面效應
在獨資模式下,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為中國研發人員提供了一流的研究設備、多樣化的學習和培訓機會、充足的資金支持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極大地提高和開發了研發人才的能力素質。尤其在培養科技人員市場開發能力方面,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為中國技術人才提供了大量到國外接受培訓和參加合作研究的機會.提高了中國科技人員的市場化素質,改善了中國研發人才基礎雖好但面向市場能力較弱的狀況。當這部分研發人員離開跨國公司、回流到本土科研機構和企業時,他們在跨國公司積累的人力資本和技術經驗就可以為本土研發注入新的活力。如中科信利語音實驗室是由原英特爾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研究員顏永紅帶領6名原英特爾研發人員辭職后于2002年創建的,該實驗室研發的電信級語音識別產品已在國內20余個省級電信運營商中進行商業化運營;桌面平臺語音識別產品已成為英特爾數字家庭臺式電腦的捆綁軟件;嵌入式平臺產品已集成于國內多家手機廠商和PDA廠商的產品內。
在合作模式下,跨國公司通過和本土研發機構的合作。將更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人才培養觀念模式等帶進了本土研發機構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有助于幫助本土企業培養高級人才,提高人才素質。例如,貝爾實驗室基礎科學研究院(中國)先后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及中國科學院建立了6個聯合實驗宦。貝爾實驗窀基礎科學研究院(中國)還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簽署聯合資助協議共同資助部分重點和青年基金項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跨國公司和中國高等院校等科研機構的合作,除了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外,還帶來了高校人才培養體制的創新,使高校傳統的以理論知識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轉向理論知識與技術應用并重的人才堵養模式。2008年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宣布在中國正式啟動針對IT人才培養的“微軟IT學院計劃”。其宗旨就是搭建一座連接中國學生、教育者和社會的橋梁。在計劃中,微軟將提供一系列營銷資源。包括Microsoft Academy商標使用許可和授牌、營銷工具包、招生工具包等,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舉辦競賽等便利。摩托羅拉公司已經累計向北大、清華等12所高校捐贈了1100萬元人民幣設立獎學金和獎教金。2003年摩托羅拉公司在中國發起了一個長期的實習生計劃——摩托營,為全國大學生提供在摩托羅拉實習的機會。來自中國高校的優秀大學生可以通過畢業前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獲得在跨國企業工作的親身經歷。已有超過1000名學生參與了這個項目,其中近500名在畢業后成為摩托羅拉的正式員工。此外,摩托羅拉公司還積極與“國際青年成就”組織合作,走進大學校園與大學生分享職業發展經驗,幫助他們提高求職能力。
(二)負面效應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的待遇水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同等研發人才的待遇水平。對研發人員的激勵也多以獎金、休假等常規激勵為主。研發人員的技術成果絕大多數都歸跨國公司所有,不利于完全激發研發人員的技術創新熱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力資本的提升。研究顯示,在被調查的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中,獎勵研究開發人員使用最多的方式是獎金,占38.89%,其次是從轉化或轉讓成果的收入中提取一部分獎勵研發人員,占22.22%,學術休假占22.22%。而且,跨國公司在京研發機構技術輸出呈現“一九”格局,近九成流向跨國公司總部。2001—2006年跨國公司在京研發機構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中。流向國內技術合同成交額11.91億元,占總數的11.68%;流向國外技術合同成交額90.05億元,占總數的88.32%。在此狀況下,中國優秀人才的科研成果多流向國外公司總部,國內科研機構和本土企業很難共享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技術成果,不利于本土人力資本的充分發掘和提升。
三、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人才流動效應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人才流動效應是指發生在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和本土企業、研發機構間的人員流動,具有明顯的雙面性。一方面在跨國公司研發實力占優的現狀下,人才大都由本土企業、科研機構流向跨國公司,導致了本土企業、科研機構的人才流失和人才結構的失衡;另一方面,跨國公司與中國本土企業、科研機構間的人才競爭有利于形成激勵,刺激本土企業、科研機構重視人才、提高研發投入、創新技術人才培養和完善管理體制。
(一)正面效應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人才流動正面效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跨國公司與本土間的人才競爭有利于形成對本土的激勵,刺激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重視人才、提高研發投入、創新技術人才培養和管理體制;另一方面,一旦跨國公司的研發人員回流到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必然帶回在跨國公司學習到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本土的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這一效應在中國已初步顯現,近年來已有從摩托羅拉、英特爾、惠普、微軟、IBM、朗訊、阿爾卡特、通用電氣等跨國公司研發機構的研發人員回流到中國科研機構、高校或自創民營企業的案例。著名民營高科技企業創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40%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具有外企工作經驗,每天收到的數十封求職信中三分之一以上來自外企。從長遠來看,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內人才管理環境的改善和激勵政策的完善。人才逐漸由單向流動轉變為雙向流動。
(二)負面效應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人才流動負面效應主要體現在人才單向流動上。從短期來看,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提供的崗位明顯優于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吸引了大批國內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骨干。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的畢業生中。許多優秀人才被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一網打盡,給國內企業的人才招聘和研發活動的開展帶來了巨大壓力。國有企業44.7%的軟件人才流向外資企業;微軟亞洲研究院為增強手寫輸入技術方面的研發實力,從漢王挖走了數位核心研發人員。
國內研發人才向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的單向流動,使得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研發能力降低,而且本國的研究積累也極有可能隨著人才的流失而流動到跨國公司中,對國內企業和科研機構形成巨大沖擊。對于本土企業來說,技術人才流失不僅帶來巨大的成本損失。降低了企業的工作績效和創新能力,還對企業的組織文化和凝聚力產生消極影響。很多中小企業很有可能進入“成本提高——壓縮需求——人才短缺——企業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經營效益下降——再次壓縮需求”的惡性循環。對于本土科研機構來說,付出了大量成本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被跨國公司挖走。不僅浪費了教育資源,也降低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人力市場效應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人力市場效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機制,改善了中國的人力資源結構;另一方面,由于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多分布于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拉大了中國東西部間的人力資源差距。
(一)正面效應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雇傭中國的技術人才。既利用了高素質的人才、充分體現了人才的價值,又節約了其人力成本、及時利用了東道國的技術發展成果。同時跨國公司給予優厚的報酬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增加了對其他優秀技術人員的吸引,使許多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中國的人力資源整體狀況得到提升。而在人才的應用過程中,跨國公司通過完善的培訓、優越的研發環境也促進了中國人才隊伍的成長和壯大。在跨國公司研發機構運作過程中,中國員工從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創新與管理,可以積累大量的經驗和知識技能,成為未來高素質的知識工作者,從而使新人才不斷產生,并被繼續培養成高級人才,有利于中國整體人才素質的提高。
(二)負面效應
目前,跨國公司在華的研發機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蘇州等人力資源較為優厚的經濟中心城市及周圍,北京和上海最為集中。截止2009年,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約1200個,僅北京地區就有293家,占到了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總數的四分之一。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的分布狀況在增強中心城市人才吸引力,促進人才向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聚集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大了中國東西部人力資源的差距。不利于中國入力市場的均衡發展,加劇了東西部發展的差距。
五、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人力資源效應的應對措施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迅速增長,在提升中國人力資本素質、優化人才結構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也導致了本土企業和本土科研機構研發人才的流失,影響了中國創新實力的增長。為此,中國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應采取必要措施趨利避害,充分利用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人力資源方面的正面效應,規避負面效應,利用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帶動中國整體人力資源水平的提高。
(一)建立多元人才培養機制
人力資本的提升是利用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人力資源效應的基礎。必須要建立多元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自我培養、鼓勵跨國公司培養、合作培養等多種形式,全面提升中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機制。首先,鼓勵中國本±企業和科研院所積極培養研發型人才,革新人才培養體制,應注重研發型人才的素質培養,“產學結合”,加強對技術知識應用方面的培養,努力培養滿足不同需求層次的科研人才。其次,鼓勵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的人才本土化戰略,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采取一定的激勵政策鼓勵跨國公司聘用本土企業員工和畢業生,鼓勵其對員工進行培訓和教育,對于在研發人才培養上做出突出成績的跨國公司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政策優惠。再次,鼓勵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培養,加強技術合作和交流,以提高本土機構人才素質和研發能力。通過優化創新環境、政府出資、制訂優惠政策或限制條件等措施鼓勵合作研發,引導跨國公司研發機構與本土企業和研發機構聯合承擔政府科技計劃項目,或使國內研發機構參與到世界高端技術的研究中,利用跨國公司先進的技術基礎。提升本土研發人員的科研能力和市場素質。
(二)完善本土人才管理機制
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升級了人才爭奪戰,我們應建立吸引優秀研發人才的新機制,為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研發人員搭建一個發展自我、展示自我、施展個性和能力的平臺,提升本土研發人才的核心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推進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過程中,中國政府、研發機構需要優化軟硬件環境,構建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應加強對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政策傾斜。適度增加研發費用,采取各種鼓勵措施吸引優秀研發人才在國內特別是本土機構就業,促進人才回流。對研發人才的戶口、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等一系列生活問題給予適合中國國情的優惠待遇;對在國家產業政策中優先發展的產業、基礎性產業技術研發有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人才,國家給予適當獎勵,并形成規范化的獎勵制度。本土企業應及時改革人才管理體制,重視研發人才,為研發崗位提供更好的薪資待遇和研發環境,吸引人才為企業進步做貢獻。此外,在華研發機構產出的科技成果,絕大多數轉移給國外公司總部,由其申報專利,知識產權全部歸跨國公司總部所有,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國研發人才的知識產權權益。對于跨國公司和國內機構的知識產權問題應認真研究,通過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加強對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知識產權問題的統計分析和深入研究。通過制定稅收、法律等相關政策,建立技術審查制度,保護本土科研人才的知識產權,防止本土研發人員的知識產權受到侵害,鼓勵研發人員根據所持股份享受相應的知識產權成果,切實保護本土研發人才的創新積極性。
(三)形成合理人才流動機制
目前中國高素質技術人才流動方向多為向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的單向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壟斷技術人才來壟斷技術市場,從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只有存在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一定的競爭壓力下才能促使人才向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回流。對此,在形成合理人才流動機制方面:一要通過引進同行業其他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形成跨國公司之間在中國市場的競爭關系,避免形成壟斷,加速技術外溢和轉移;二要打破本土企業的體制約束。促進本土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增強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形成有實力的國內競爭體;三要加強反壟斷。深入研究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技術狀況。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法規,防止跨國公司濫用市場力量和技術優勢進行不正當競爭,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促進本土人才在跨國公司和本土企業與科研機構間的雙向流動。
(四)優化人力市場機制
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大都青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市場環境完善、人力資源優厚的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國研發人力資源分布的不均,進而拉大了區域間的發展差距。經濟欠發達地區存在陷入人力資源惡性循環的危險。為此。必須重視人力資源基礎較弱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市場環境完善和人力資源培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教育投資,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吸引跨國公司研發投資,從而形成高素質人才在全國人力市場的均衡流動。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